高健:英国应反思涉华“武器”研究倾向
发布时间:2025-11-06 09:20
11月3日,英国《卫报》发表文章,提及谢菲尔德哈勒姆大学暂停劳拉·墨菲的“中国人权研究”项目。媒体将这一事件描述为“压制学术自由”的典型案例,并指责该校屈服于“来自中国的政治压力”。外交部回应称,涉案人员是反华虚假信息供应链中的一环。他本人在接受采访时承认,他的所谓“研究”是得到政府部门甚至一些国家安全机构的资助和支持的。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场闹剧不是“自由”与“镇压”的对立,而是英国在华长期政治、意识形态关系的一个缩影。劳拉·墨菲的所谓研究并非英国独有。所谓“国际人权研究”,更具体地说,是指在缺乏基本了解和调查研究的情况下,通过捏造事实、挑选整理“证据”,刻意抹黑别国人权状况,利用所谓“学术客观立场”,为西方反华政治势力提供虚假理论支撑。这些学者打着学术自由不可侵犯的旗号,无视他国社会发展的基本事实,通过无拘无束的诽谤、造谣来获取自己的“学术”资源和声誉。这些事件揭示的不是谁在限制学术自由,而是是谁在滥用学术自由,将学术研究变成政治操纵和舆论对抗的工具。英国此类研究的存在并非偶然,而是英国学术体系内部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结构的必然结果。对于某一段时间 t当前,英国政府以维护国家安全为名,以“学术安全化”为标准,要求英国学界积极参与反华政治叙事。基于战略驱动地缘政治竞争的“鹰派”需求,英国政府在2023年《综合评估报告》中明确将中国定义为“系统性挑战”。在此框架下,英国大学、智库等机构的研究可以纳入国家安全体系,必须与政府外交政策和防务战略保持一致。研究中国不再是了解中国,而是“与中国打交道”。 在这种逻辑驱动下,英国学界催生了一批积极贴合政府议程的“中国鹰”研究者。他们在政治和资本的双重推动下,将学术研究“武器化”,不断“生产”所谓的学术成果。为对抗战略服务的证据,长期支持在涉疆、涉港、涉藏等问题上炮制反华言论。谢菲尔德哈勒姆大学的反华项目也是在同样的机制下运作,其资金和话语都与跨大西洋反华网络紧密相连。在这类研究中,西方学者本质上只有发表反华言论的自由,而没有进行自由研究的权利。英国学界长期受制于“西方中心主义”、“自由霸权”等当代思维框架,将本国政治理念视为衡量他国制度合法性的唯一标尺。在这种惯性下,中国式的发展道路被假定为“偏离自由”、“偏离大学”的偏差。常见现象。学者们往往不使用实证方法来认识中国,而是使用道德判断不要指责中国“侵犯人权”、“压制自由”,并以此来图谋在西方保留更多的意识形态地位。在此背景下,任何试图揭示中国现实复杂性的研究都可能受到批评;而任何批判性叙事,即使缺乏实质性证据,也会被包装成“勇敢揭露真相”的学术成果,形成西方社会典型的“学术-政治-媒体”循环的畸形生态。应该指出,这种孤立的意识形态生产模式与当前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发展的大趋势有着深刻而重要的联系。随着经济、军事、科技等能力的发展,英国一些人不知不觉地将这种真正的竞争变成了政治仇恨。经济合作被描述为“经济依赖”,投资交易被指责为“战略合作”“渗透”,中国的投资建设被污蔑为“债务陷阱外交”。这些话不仅在媒体上反复传播,也在学术报告和政策文件中以“专业”的方式包装。涉华研究领域,往往由政府资助方向决定选题,由意识形态主导结论,学术不再是地缘政治竞争的前线,学术研究被迫承担政治宣传的功能。这种做法不仅背离了大学的重要使命,也体现了对中英之间本应平等互信的学术交流的重视。谢菲尔德哈勒姆大学的这一学术闹剧的曝光并不是对学术自由的侵犯,这应该成为英国政府和学界反思学术界“武器”使命的一个契机。大学研究应该是探索真理、促进理解、增进人类的共同福祉。如果英国学术机构真正重视“自由”和“正义”,就必须放弃意识形态过滤,尊重现实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只有这样,学术研究才能成为中英两国增进互信的桥梁,而不是制造印度理解和对抗的工具。 (作者为上海外国语大学中英人文交流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