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境外势力针对我国开展的间谍情报活动日益普遍。特别是专门针对大学生的招募煽动叛乱活动呈增多趋势,应引起高度关注。案例回顾 2004年7月,A省旅游局与境外机构签署旅游发展援助项目。 2005年5月,博士生沙某某参与了该项目的实施。其间,驻外机构工作人员滕某某、钱某某多次向沙某某索要机密地形图,并承诺支付报酬。沙某某抵挡不住金钱的诱惑,私自扫描了7张机密地形图并发往滕某某、钱某某的个人邮箱,赚取4万元。同年9月,沙某某奉前任之命,绘制位置图。在计划和调查过程中,手工确定重要军事目标,并标记出部队的时间。最终,沙以对外间谍罪、非法提供国家秘密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5年,剥夺政治权利5年,并处没收个人财产5万元。原因分析 1、渗透煽动的方式多种多样。海外机构和情报机构往往采用精准的制度手段来针对不同的目标。例如,他们利用项目合作、学术会议等方式来确定目标进行渗透、煽动叛乱。该案中,境外机构工作人员滕某某、钱某某利用旅游项目结识沙某某,通过金钱的腐败诱惑,沙某某成为共犯。
2. 保密管理松散。根据保密法第二十六条的规定,制作、收据传输、使用、复制、保存、维护、销毁国家秘密载体,必须遵守国家保密规定。沙某某未经许可擅自扫描、复印保密地形图,未按程序申请批准,未办理相关登记手续,未按照规定复印,暴露了a市旅游局保密管理工作的不足和保密制度执行不严格。 3、保密意识低。 《保密法》第二十九条明确规定,禁止非法复制、记录、储存国家秘密。未按照国家保密法规、标准采取有效保密措施的,禁止通过互联网等公共信息网络或者有线、无线通信传输国家秘密。沙某某明知属于国家秘密,却仍秘密扫描发送,可见其保密意识淡薄。意见建议 1.加强宣传教育。高校应利用线上、线下等多媒体形式,鼓励开展日常隐私宣传教育,增强大学生隐私意识。项目组织者必须在项目正式实施前对相关人员进行有针对性、实用性的保密教育培训,系统传授保密科研项目保密管理规定。 2、加强保密管理。高校选拔参与保密项目的人员时,必须根据潜在学生的政治立场、个人行为等对潜在学生进行背景调查,确保所选学生诚实可靠。用人时,确保学生了解并遵守不同的保密制度,并了解并履行保密义务。同时,对学生思想状况也要及时处理,对有违法违规倾向的应立即制止。项目组织者要加强对涉密文件和信息的全过程管理,特别是在复制国家秘密载体的过程中,必须严格执行审批程序,防止未经授权的扫描和复制。 3.完善保密制度。针对科研项目范围广、参与人员多、地点分散等特点,项目组织者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保密管理制度。特别是,需要为国家的管理提出具体的、可操作的实施细则。保密载体、保密人员管理、保密区域管理等,确保保密工作有章可循、有章可循。 (本文最初发表于《秘密工作》2025年第9期,内容已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