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中国与东盟国家在马来西亚吉隆坡签署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升级协议》。该协议不仅为双方绿色经济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全球气候管理和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的地区绿色经济转型注入新动力。该协议明确了绿色经济、新能源、清洁能源、可持续金融等领域的合作框架,成为推动中国-东盟经济合作的重要标志。自1991年建立对话关系以来,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不断深化,双方已逐渐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然而,随着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深刻变化,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抬头,引发国际经济动荡。我国贸易面临新挑战。在此背景下,双方签署的自贸区3.0升级协议不仅体现了经贸合作共识,也为经济转型提供了重要的政策支撑。议定书明确了双方绿色经济合作的八个优先领域,包括绿色贸易、绿色投资、循环经济、可持续金融、绿色技术、绿色标准、可持续能源和数字绿色协调发展。通过本次合作的这些步骤,协议有效推动了绿色经济的全链条合作。全循环合作框架为绿色经济深度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在全球气候变化和数字化转型的双重压力下,绿色经济成为区域发展的重要引擎。标志此次升级版协议的签署,不仅标志着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取得新突破,也体现了双方在气候管理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共同决心。特别是在数字经济领域,协议明确提出通过减少跨境数据流动壁垒,促进数字技术与绿色技术协同发展,为双方未来开展更广泛、更深层次的绿色合作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此外,协议强调绿色技术和新能源领域合作,鼓励双方在清洁能源、绿色制造、可持续能源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推动绿色技术创新和产业应用。在产业合作方面,协议创新性地设立了供应链合作篇章。双方同意推动区域内重点产品和服务自由流通,提高供应链特别是新能源、光伏、风电、新能源汽车等重点领域的稳定性和互联互通。通过统一技术标准和行业标准,双方首次明确提出在制定技术标准时可以参考对方现有标准,推动新能源汽车和电子设备领域的标准化合作。尤其是“标准互认”机制的建立,可以有效降低企业合规成本,提高产业链运行效率。这一合作框架对于东盟地区绿色产业的快速发展至关重要。在政策引导下,越来越多的中国新能源企业加速拓展东盟市场。例如,在 Th在艾兰新能源停车场,中国电池企业的投资也逐渐加大。与此同时,“面向东盟海上风电实证研究”合作工作于近日正式启动,标志着中国与东盟清洁能源合作进入完善升级的新阶段。这不仅体现了中国与东盟在绿色产业领域的深度合作,也体现了双方在技术、资本、市场等方面的密切合作。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在绿色经济合作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国与东盟国家在清洁能源、绿色科技等领域开展了多项合作。例如,中马两国联合开发的电动汽车技术和储能技术,不仅促进了双方技术交流,也推动了新技术的应用。es.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 “中国-东盟绿色能源转型与零碳园区”能力建设培训等项目,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这些人才将为推动绿色经济可持续发展发挥重要作用,帮助东盟国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绿色技术应用能力。尽管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议定书3.0为绿色经济合作提供了有力支撑,但在实际推进过程中仍面临一些挑战:一是东盟部分国家在绿色技术研发和应用方面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在清洁能源技术和绿色制造领域。未来合作的重点之一是缩小技术差距,促进绿色技术的应用和推广。二、卡皮资金瓶颈和绿色投资环境仍需改善。尽管区域绿色基金的成立为绿色项目融资提供了帮助,但东盟国家在绿色投资融资方面仍面临较大缺口。加强跨境资本流动、提高绿色债券效率、改善绿色金融环境是促进绿色投资发展的关键。三是政策协调和管理障碍依然存在。绿色经济的全面实施不仅依靠创新技术和资本投入,还需要各国政策、法规和监管机制的协调。中国与东盟应加强绿色政策对接,建立有效的跨境监管机制,确保绿色贸易和绿色投资顺利发展。随着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协议的实施3.0时代,中国与东盟的合作不仅为地区经济注入可持续发展动力,也为南方国家绿色转型提供了宝贵经验。南方国家可以通过平等协商、互利共赢,找到符合本国国情的绿色发展道路,为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作出贡献。 (作者为南京师范大学区域学院讲师、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