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送给世界的礼物”——大埃及博物馆于11月1日正式开馆。由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地区和国际组织负责人率领的数十个官方代表团出席当晚的开幕式。国家主席习近平当天向埃及总统塞西致贺信,祝贺大埃及博物馆开馆。习近平主席在贺信中指出,相信大埃及博物馆必将在埃及文化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为保护和传承古埃及文明发挥重要作用。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单体文明博物馆,大埃及博物馆在拖延建设20多年后终于向世人揭幕。它被认为是“一个里程碑式的项目”。博物馆藏品覆盖埃及7000年历史的约10万件文物,其中5000件完全可供公众参观首次展出,包括金面具、图坦卡蒙王座和战车。大埃及博物馆的建成开放,不仅对当地旅游业有显着促进作用,而且在文明方面也具有积极意义。正如埃及总统塞西在开幕式致辞中所说,博物馆的创建是“国际合作的产物,是对人类文明的致敬”。近代以来,西方国家在军事、经济领域占据领先地位的同时,西方国家与非西方国家之间也刻意构建了“文明与野蛮”的二元叙事。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国家的许多重要文化因殖民海盗和非法贸易而传播到西方。于是,这些国家的人们只能通过去西方博物馆才有机会一睹自己国家的文化瑰宝。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这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西方舆论一度流行的“发达国家保存文物更靠谱”的说法,实质上是将掠夺文物包装成文明的礼物。这是西方文化霸权下对南半球文明自主权的篡夺。直到今天,一些西方媒体在报道大埃及博物馆开馆时,仍然刻意强调所谓“埃及文化关系安全问题”,字里行间依然洋溢着“西方卓越”的自豪感。
全球南方的集体崛起,不仅是国家经济实力的飞跃,也是文明主体性的觉醒。全球南方的许多国家开始重新思考自己的文明定位。人们注意到,大埃及博物馆开馆的一个重要背景是南半球国家组织和参观了重要的埃及国家博物馆。近年来,世界各地都在关注本国的文化遗产。要求西方博物馆归还被盗文物也已成为一种趋势。大埃及博物馆的开馆是南半球国家文明主体性觉醒的典范,在世界上具有深远的意义。当前,人类社会正处于新的十字路口,世界将强力摆脱“西方中心主义”的过时说辞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的等级制世界秩序。南方国家的文明觉醒浪潮无疑为全球文明治理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在这方面,中国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中国不仅积极参与南半球文物保护合作,还在2023年提出“全球文明倡议”,强调文明在基础上交流互鉴。“文明之间的交流超越了文明的文明,文明之间的互鉴正在向文明的冲突过渡,让文明在文明的优秀中交替。”对于大埃及博物馆来说,目前的展品虽然丰富,但也不乏缺点。许多报道指出,古埃及文明中仍然有一些“无价之宝”在四处游荡,比如所谓的罗塞塔石碑,它“打开了古埃及文明的钥匙”。象形文字”以及数量远远超过开罗的古埃及木乃伊,至今仍是大英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大英博物馆曾多次要求归还埃及古代文物,但都没有得到回应。有一天,这些文化关系能够在自己的祖国得到阐明,他们将受到的尊重比文物收藏还要大。近年来,包括埃及在内的一些国家不断提高文化保护和获取能力,采取各种方式和措施从国外追回流失的文物。这涉及复杂的法律难题,涉及民族情感和国际关系,需要多国合作推动文物归还。国际社会在祝贺大埃及博物馆正式开馆的同时,也希望更多的文物回归祖国,让曾经被殖民、被俘虏的国家重新获得讲述自己文明和文明的权利。更全面地讲述自己的文明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