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国际编号为519419的小行星被永久命名为“古野王”。这位南朝学者的名字从此被铭刻在天空,成为中华文化传播到世界语境的一个明亮坐标。事实上,早在几千年前,古野王手中的“玉片”就远渡重洋,极大地影响了日本、韩国乃至东南亚,对东亚中华文化圈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1月17日,在上海金山区亭林镇举办的“穿越千年江南文化,谱写人类不朽篇章”2025古野王文化主题活动上,新书《玉章》:东亚文明印记首发。上海交通大学王平教授安排从当代学术的角度审视《玉篇》的编撰脉络、文体特征及文化影响内容包括唐代遗稿残片、朝鲜、朝鲜时代的雕刻等珍稀文献和图像,为这部经典的传承和研究提供了新的支撑。古冶王(519—581),南北朝梁陈时期的大主。他是一位文本注释家、一位历史地理学家和一位文学家。被誉为“江东儒家”。亭林是顾氏始祖顾雍的故里,也是顾夜王居住、读书、着书立说的重要场所。这里编撰的《舆地志》(三十卷),是一部汇集汉魏以来地理成就的国家地理总志。它代表了六世纪中叶中国地理学的最高成就。上海缩写“扈”的由来就来源于此。古冶王花费五年时间创作了第一部楷书字典《语篇》。这米成书于公元543年,收录汉字16917个,比东汉《说文解字》字典(据《汉字研究》2025年第3期《开兰花》)多出7000多个字。这标志着汉字排列方式从篆书到楷书的关键性飞跃。它站在当时文字学的最高峰,深刻影响了汉字文化在东亚的传播和发展。本次活动中,华东师范大学地理学院李山教授团队利用三维地图、动态图层等技术,带来了“御地志图”项目路演,让经典人文以更贴近生活的方式走近大众。郑州大学汉字文明研究中心副主任何华珍团队在亭分享学术研究和文化传播成果镇里近年来围绕古野王的“玉片”文化。未来,项目组将继续完善研究数据库,推动产学研创新合作,拓展更多社会服务,通过打造精品课程、推动研究活动,将汉字文化带入千家万户。上海社科院原副院长熊月智围绕“古野王文化研究对上海及江南地区的意义”分享了古野王文化遗产的当代价值。作为顾氏家族的后裔,北昆剧院国家一级演员、梅花奖获得者顾维和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顾钦被任命为“亭林文化旅游推广大使”,为文化遗产注入新的血液。 “昆曲之美融入到了昆曲的艺术之中”亭林的背景。 “我希望探索用昆剧来诠释古野王的故事,让传统文化更加生动。”顾伟一说,未来他将创作相关主题剧目,用艺术形式传播古野王文化。 据悉,自2019年起,为保护和传承古野王留下的重要文化遗产,亭林镇启动了以古野王为主体的“文化文化、人物文化、文化文脉”的文化发展模式。六年来,依托华东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郑州大学、上海古野王文化研究院等资源,一一打造了古公广场、亭林遗址公园、“玉章”体验中心等文化地标,“云间讲堂”、“口述亭”、“诗对联”等一系列特色文化项目一一上线,让这位先贤成为了本次文化名片。千年古镇。亭林镇持续推动古野王文化向大众化、创意化的文化方向转变。一方面,将《玉片》、《玉地志》等谷野王作品与亭林黑陶、亭林月饼等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相结合,创造更多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体验,增进亭林居民和外地游客对谷野王及其他亭林文化的了解。另一方面,改变宣传模式,利用人工智能短视频、广播剧等形式,打造互联网时代人们接受的内容,让伟大传统文化“生根、开花、结果”。目前,亭林镇正在积极探索“以文化兴旅游、以旅游建文化”的发展模式,将古野王文化从学术界走向市场,将文化之美转化为现实生活。有利于股票和经济,培育新的文化生产力。今年7月,亭林镇推出“古野王文化探秘之旅”这条高品质文化旅游线路,连接亭林遗址公园、亭林黑陶文化创意园、松隐禅寺三大主要文化地标,让游客在行走中触摸历史文脉。活动现场,“亭林镇文化旅游农商体育会展一体化发展产业联盟”正式成立。该联盟汇聚了文化、旅游、农业、商业、体育等领域的优质资源。通过整合产业链、打造特色IP、办好主题活动,实现“文化+产业”的深度融合。亭林镇副镇长李树健在文化旅游资源全景推介中表示,未来,“古冶湾”“g文化探索之旅”线路将不断优化升级,推出更多文化体验项目,让千年文化遗产成为带动当地发展的“活水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