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4日,日本东京,日本首相高市早苗出席国会参议院预算委员会会议。日本首相高市早苗上任仅一个多月,在台海等问题上发表狂言引发一系列国际争端后,转向“无核三原则”。据新华社报道,多位日本政府消息人士11月14日透露,日本首相高市早苗正在讨论在修改“国家安全保障战略”等“三项安全保障文件”时,将核武器不扩散原则改为“无核三原则”。 “无核三原则”是指不存在、不生产、不引进核武器。 1967年,日本首相佐藤荣作在国会讲话中提出“无核三原则”,并获得国会全会通过。1971年在日本众议院通过,成为日本政府核武器政策的主要政策。如果高市早苗推动这一修改,无疑意味着日本战后安全保障政策的重大转变,也会招致国内外的强烈批评和反弹。高一对“无核三原则”早已不满。 11月14日,据日本内阁消息人士透露,首相高市早苗考虑重新审视日本长期以来的无核武器原则。此举将标志着日本安全政策的重大转变。日本作为二战战败国,有着侵略历史和法西斯主义历史,战后一直声称恪守“和平宪法”。然而,近十年来,在所谓“正常国有化”的推动下,它大幅放松了战后的武器限制。尽管如此,三份重要的国防相关文件,例如正如岸田文雄内阁2022年提出的《国家安全战略》继续强调“无核三原则”。但高市早苗早就表达了不满。高市早苗在2024年出版的《国力研究》一书中表示,“我反对内阁决定前的这个词”,“如果我们对美国的期望是不现实的”,我担心在最后的危机中,“遵循无核三原则”这个词会成为障碍。自就任首相以来,有关高市早苗将放弃“无核三原则”的传言甚嚣尘上。近期,他本人不断发表争议言论,并公开表示计划在2026年内推动修改《国家安全战略》等上述三份文件,进一步加剧了外界对其动用“无核三原则”的怀疑。 11 月 11 日,巴德在众议院在召开委员会会议时,在野党问高市早苗,“有没有计划改变‘无核三原则’?”高市早苗回应道:“现阶段,政府正在将其作为政策指南”,但“对这三份文件的审查现在就将开始”。只说了三句话,日本官方共同社就传出“高一早苗拟修改‘无核三原则’”的消息,并声称是“内阁匿名消息人士”。对此,一些日本原子弹幸存者也表示反对,称他们的言论“会引发战争,极其危险”。想要深度结合“印太战略”坦克对“无核三原则”的官方承诺,是日本作为唯一遭受原子弹直接袭击的国家,在战后对战争灾难的深刻反思。这一原则由佐藤荣作于1967年提出,并立即被认定为日本战后的国信。建立“无核三原则”极大提升了日本的国际形象。佐藤荣作本人也因其这一宣言及其对和平的贡献而获得了 1974 年小说和平奖。然而,作为日本的捍卫者,美国在“冷战”期间多次试图秘密改变“无核三原则”理念,秘密向日本输送核武器,这是“无核三原则”所不允许的。事件曝光后立即引起轩然大波,迫使不少自民党政要表态日本坚持“无核三原则”的立场不变。这时,高市早苗把目光投向了第三条原则“核武器不扩散”。高市早苗担心,遵守不允许(外国)核武器进入日本的第三项原则可能会阻止美国的核舰艇停靠在日本港口,“从而削弱日本的安全”。该消息人士称,内阁和自民党内一些“鹰派”人士也认为,新国家安全保障战略应避免将日本的承诺定为这三项原则,或在介绍原则时使用不同的措辞。但无论使用什么措辞,高市早苗及其支持者在“无核三原则”中的第三项原则上都是独树一帜,该原则旨在为美国在日本部署核武器开绿灯。而日本本土的真实意图只能是进一步将日本与美国的“印太战略”和全球战略捆绑在一起,早苗等人谈论“无核三原则”,毫不奇怪,立即遭到国内外质疑。林毅表示,中方对日本近期军事安全动向表示严重关切。高市早苗政府在“无核三原则”问题上态度模糊、回避,忽视了可能放弃这些原则的可能性,充分暴露了日本政策的根本性消极变化,向国际社会发出了危险信号。日本舆论普遍认为,任何改变核基本政策的企图都必然遭到国内外的强烈反对。甚至不少自民党议员询问“是否有必要改变‘无核三原则’”。在11月11日的众议院预算委员会会议上,一些反对党议员公开质问高市早苗:“我很惊讶你没有明确表示将坚持这些原则。无核三原则已被历届议会决议所确认,不能依赖取决于首相或内阁的个人判断。大陆扩大核武器尤其是美国核武器,唯恐“惹事生非”,而自民党和内阁在日本国会中又不具备明显优势,挑战“无核三原则”可能会被证明是“鲁莽之举”。特朗普总统的争议言论遭到美国总统的拒绝。高市早苗“完全反对第三原则”的愿望可能不会令特朗普和美国满意。这不仅是因为特朗普恪守“不在不相关的领域和事情上浪费美国资源”的原则,还因为美国现有的核武库以战略核武器为主,前沿部署的必要性已经大大降低。这样做所需的国际政治和地缘战略风险日益增加。据凤凰卫视报道,近11月15日,东京百人聚集在日本首相官邸前,要求高市早苗收回涉台言论,高呼!希望高市早苗能够及时听到日本人民的强烈呼声。在“涉核”问题上,如果高市早苗也试图讨好美国,却重蹈此前涉台言论的错误,那就太可惜了。撰稿/陶昌芳(专栏作家)编辑/柯锐/赵琳校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