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丨坚强的种子,智慧的农具!杨凌农高大
发布时间:2025-10-28 09:20
“农业奥林匹克”活动继续进行!通过这个观察中国农业发展的窗口,我们可以触摸农业发展的“脉搏”,探索农业的新未来。 10月25日至29日,以“新生产力·农业新未来”为主题的第32届中国杨凌农业高新技术成果博览会在陕西杨凌举行,吸引了来自近50个国家的1800多家企业参展。当你来到被誉为“农业奥运会”的杨凌农博会时,你会看到现代科技正在带来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市场格局的重构、产业结构的升级。 10月25日,小麦育种专家张正茂(右一)在农业科技盛会——科技。新华社记者姚友明拍摄良种选育确保“中国饭碗”——“我家玉米‘秃’了,三分之一都掉了”如果玉米秆没有籽粒。这是怎么回事?” “我们要去种冬小麦。去年施的复合肥没有效果。应该施什么肥料?”……在农业高新技术大会上的农业科技互助活动中,农民们踊跃提问。“我告诉农民朋友,小麦生长时只施复合肥是不够的。需要加点磷肥,促进小麦根系生长。”小麦育种专家张正茂说,“也有人问我如何除草、防治小麦赤霉病。推荐一些西北的农产品。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林科大专家培育的品种必须依靠种子来“硬化”自己。”10月25日,参观者观看了“成套技术创建与应用”成果。杨凌农业高新技术大会上的“无植物工厂,无植物工厂”。新华社记者 李一波 摄 为了培育出既抗病又高产的良种,农业育种专家们付出了不懈的努力。如今,标记辅助分子选择、基因编辑等技术广泛应用于小麦育种,培育出具有特异抗性的新品种,保障粮食安全。 源头安全,帮助中国人民保住“中国饭碗”。在本次高科技大会上,中化控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芳带来了好消息:公司位于杨凌的先能达种业技术中心已成为“十四五”期间一流的玉米育种中心之一。 “杨凌技术中心的仪器每天24小时连续运行,避免了人工误差和 大大提高研发效率农具驱动农业“新引擎”——在未来农场,“老”方法的经验固然重要,但科技驱动农业走向智慧。10月25日,参观者在杨凌农业高新技术大会上了解大疆农用无人机。新华社记者李艺波拍到无人机在天上飞翔、精准作业,机器人深入农田 起垄、自主巡检、万物互联、智慧决策的云平台……在杨凌农业高新技术大会上,智能农业装备以具体形式展现了农业新生产力的生动实践。在西北农林大学展位上,一款外形智能、动作缓慢的智能苗圃巡检机器人吸引了众多参观者的目光。 “无论是葡萄、西红柿 或者其他作物,检查后,可以自动分析ze 当前作物的生长状况和病害状况。它还可以估计坐果期的产量。最后,AI生成决策报告,提醒种植者科学施肥或及早防治病害。然而,传统的手工管理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经验,并且往往只有在肉眼可见的疾病之后才开始“治疗”。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研究生二年级学生姚赛赛说,这款机器人是他的赵艳茹老师团队研发的。绿色引领可以解决农业环保困境——绿色是农业的底色,农业新生产力的发展离不开生产方式的绿色转型。今年杨凌农业高新技术大会上,一系列致力于资源节约的项目环保与环境友好技术与模式的集中呈现,为解决环境保护与农业发展的矛盾,走向人与自然相互和谐的未来提供了坚实的科技支撑。深圳市中农草莓科技有限公司是今年首次参加杨凌农业科技大会的高科技合成生物公司。 “秸秆收获的资源化利用是一个全球性的挑战,我们将通过自主研发的技术解决秸秆利用问题,这不仅可以防止化学污染,还可以提高再生资源的利用率。”该公司总经理、科学家负责人臧立华表示,会上已有多家企业与该公司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从顽强的种子,到智能农具,再到绿色环保产业链上,农业新生产力正在中华大地上生根发芽。农业的未来值得期待。策划:陈芳 记者:符瑞霞、姚友明 统筹:郭宝江、何占军、刘媛媛 新华社内部制作